【教学科研】青岛李沧区第二实验小学2021年度课程实施方案
一、指导思想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》、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》、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(试行)》和《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》、《青岛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说明》等文件精神,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,设置学校课程。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,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,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,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二、培养目标
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体现时代要求,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精神,热爱社会主义,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;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,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;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;具有社会责任感,努力为人民服务;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、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;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和方法;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,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,成为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的一代新人。
三、课程设置的原则
(一)均衡设置课程
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,均衡设置课程,各门课程比例适当,并可按照地方、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,保证学生和谐、全面发展;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,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;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,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,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。
(二)加强课程的综合性
注重学生经验,加强学科渗透。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、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,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。
增设综合实践活动,内容主要包括:信息技术教育、研究性学习、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。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,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、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,增强社会责任感,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。
(三)加强课程的选择性
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,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、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,增强课程对地方、学校、学生的适应性,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,办出有特色的学校。
四、课程设置
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(试行)
课程 | 年级 | 周总课时 (节) | 占九年课时总计比例 % | |||||||||||
一 | 二 | 三 | 四 | 五 | 六 | 七 | 八 | 九 | ||||||
道德与法治(品德与社会、思想品德) | 3 | 3 | / | / | / | / | / | / | / | 6 | 22 | 7.9% | ||
/ | / | 3 | 3 | 2 | 2 | / | / | / | 10 | |||||
/ | / | / | / | / | / | 2 | 2 | 2 | 6 | |||||
历史与 社会 | 历史与社会 | / | / | / | / | / | / | 3 | 3 | 3 | 9 | 9 | 3.2% | |
历史 | / | / | / | / | / | / | 2 | 2 | 2 | 6 | 10 | 3.6% | ||
地理 | / | / | / | / | / | / | 2 | 2 | / | 4 | ||||
科 学 | 科学 | 1 | 1 | 2 | 2 | 2 | 2 | 4 | 6 | 5 | 25 | 25 | 8.9% | |
生物 | / | / | / | / | / | / | 3 | 3 | / | 6 | 14 | 8.6% | ||
物理 | / | / | / | / | / | / | / | 2 | 3 | 5 | ||||
化学 | / | / | / | / | / | / | / | / | 3 | 3 | ||||
语文 | 8 | 8 | 7 | 7 | 6 | 6 | 5 | 4 | 5 | 56 | 56 | 20% | ||
数学 | 4 | 4 | 4 | 4 | 5 | 5 | 4 | 4 | 5 | 39 | 39 | 13.9% | ||
外语 | / | / | 2 | 2 | 3 | 3 | 4 | 4 | 4 | 22 | 22 | 7.9% | ||
体育 | 4 | 4 | 3 | 3 | 3 | 3 | 3 | 3 | 3 | 29 | 29 | 10.4% | ||
艺 术 | 艺术 | 4 | 4 | 4 | 4 | 4 | 4 | 2 | 2 | 2 | 30 | 30 | 10.7% | |
音乐 | 2 | 2 | 2 | 2 | 2 | 2 | 1 | 1 | 1 | 15 | ||||
美术 | 2 | 2 | 2 | 2 | 2 | 2 | 1 | 1 | 1 | 15 | ||||
综合实践 | 1 | 1 | 2 | 2 | 3 | 3 | 3 | 3 | 3 | 21 | 48 | 17.1% | ||
地方与学校课程 | 4 | 4 | 3 | 3 | 2 | 2 | 4 | 3 | 2 | 27 | ||||
周总课时数(节) | 29 | 29 | 30 | 30 | 30 | 30 | 34 | 34 | 34 | 280 | ||||
学年总课时(节) | 1015 | 1015 | 1050 | 1050 | 1050 | 1050 | 1190 | 1190 | 1122 | 9732 |
说明:1.根据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、语文、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》(教材厅函[2017]6号)要求:义务教育一、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和七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。
2.根据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》(中发[2007]7号)要求:体育课小学1-2年级每周4课时,小学3-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。
3.根据《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》(教材〔2017〕4号)要求: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1-2年级,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;小学3-6年级和初中,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;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,完成规定学分。
4.根据教育部《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》和有关要求,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,在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》修订完成前,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、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,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。
五、教学原则
1.主体性原则: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,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,教师讲授、指导少而精,尽量让学生多练、多动,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、创造空间。
2.灵活性原则:教学内容、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,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、效果等差异出发,因材施教,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,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。
3.开放性原则: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、内容的宽适性、时间空间的广域性、可变性,评价的差异性、主体性。